中国是社会主义的大国,也是一个钢铁大国。中国钢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经济建设成就的剪影。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历经建国后三十年的艰苦奋斗也沒有突破年产200万吨钢的规模。改革开放之后,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首钢不仅以其承包制的成功推行名满华夏,而且以其年产钢铁逾800万吨的产业规模跻身中国钢铁三巨头之列。
5年的铁水钢花,映射的不仅是中国的钢铁产业,它也写照了钢铁中国的巨大历史进步!当然,中国国有企业体制的重塑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还远未臻于至善,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 以钢为纲的中国
1978年在新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分水岭。从1949年到1978年,毛泽东及其接班人的时代,以钢为纲的钢铁情结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情结根深蒂固。
1) 钢铁的国度
称中国是一个钢铁的国度有两重涵义:一是借喻其产业发展的特征,一是借喻其政治和经济体制的特征。在经济发展的层面,整个毛泽东的时代都处于短缺经济的饥 渴之中,物资极度匮乏,大量生活必需品都需要凭票供应。1949年,中国的农业增加值占据全国GDP的半壁江山,工业比重只有20%。钢铁产量仅15.8 万吨。新中国就是在这一钢铁几乎为零的起点上启动了其工业化的进程。年轻的共和国大厦急切地需要成千上万吨的钢铁栋梁!钢铁何其重?无纲目不张!
在社会经济体制的层面,整个毛泽东的时代都燃烧着阶级斗争的熊熊烈火,用铁板一块来形容思想上的禁锢和体制上的僵硬是再恰当不过的。经济用国家计划来统 一;社会用阶级斗争来统一;头脑用毛泽东思想来统一。高度划一的计划经济使武汉市计委的同志要带着一大堆气象资料到北京向国家计委的官员申诉理由,因为武 汉天气太热,故而生产夏季汗衫的计划盘子应予增加。
2) 三起三落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落:第一次经济灾难继发于大跃进(1958--1961), GDP的增速从1958年的峰值21.3%跌至1961年的谷底-27.3% 。GDP的总量也在1962年跌回1958年前的水平,经济倒退5年。第二次经济灾难爆发于文革浩刧(1966--1969), GDP从1966年之前连续几年的两位数增速跌至1967年的谷底-5.7% 。GDP的总量也在1968年跌回1965年的水平,经济倒退3年。第三次经济低潮受制于文革余波,从1972年到1976年,GDP增速从3.8% 振荡走低至-1.2% ,形成每况愈下的三个谷底。钢铁的痛苦轨迹与GDP如出一辙,只是起伏更为剧烈,涨时势更猛,跌时情更惨。显然这三起三落并非通常意义上的经济波动,完全 是外生的变动。不是看得见的手兴风作浪,也不是看不见的手暗中作祟;而是统帅之手翻云覆雨,政治之手生杀予夺。
3) 大跃进—以钢为纲的极致
大跃进以钢为纲并将其推到极致。大办钢铁动员了一场全民运动,报纸公布约有6000万人汇入了这场失去经济理智的浪潮之中。大炼钢铁、当年翻番的手段是大建从3立方米到55立方米的小高炉、小土炉。全民大办钢铁, 本想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结果事与愿违,变成少慢差费。以军事思维和统帅之手来计划并“指挥”经济生活,败局自然难以避免。最终报废的小高炉约有5- -6万立方米,小矿山、小焦炉也随之弃置,形成巨大的浪费。举全国之力不过使钢铁产量摸高1866万吨,随后又回落到四、五年前600多万吨钢的水平,并 不得不开始推行持续数年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大跃进后期,毛泽东批示推出了所谓的“鞍钢宪法”,以此明确其在中国办工业、办企业的重大原则并在全国一切大中城市、大中企业推广实施。“鞍钢宪法”的五 项原则是:实行政治挂帅,加强党的领导,大搞群众运动,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规章制度,),不断开展技木革命和革新。试 想:如果假以遮天的政治之手、政党之手、群众之手,哪还有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的余地?“鞍钢宪法”把政治经济的手法披露得神龙活现。
为治理在大跃进期间被搞乱了的企业,中共中央提出了《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即著名的《工业七十条》。 《工业七十条》强调国家对企业实行“五定”(定产品方案和生产规模,定人员和机构,定主要的原料、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的消耗定额和供应来源,定固定资 产和流动资金,定协作关系),企业对国家实行“五保”(保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数量,保证不超过工资总额,保证完成成本计划,保证完成上缴利润,保证主要 设备的使用期限)。“五定”“五保”把计划经济的手法刻画得淋漓尽致!
|